本报记者|白雪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也是重要的清洁能源外送基地。2023年,全国新能源发电量1.47万亿千瓦时,其中近1/5来自西北。因新能源发电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其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给电网带来消纳挑战,难以实现高质量的稳定供电。近日,本报记者在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双碳产业合作分会主办、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支持的“促进西北新能源高比例发展专家研讨会暨西北电力圆桌项目启动会”上获悉,储能技术和电力跨省跨区交易被视为破解这些难题的重要举措。初期靠补偿远期靠市场西北地区储能发展面临利用率不足、成本疏导不畅、商业模式不明、市场化程度低等困境,另外还同时存在储能过剩与不足的现象。本次启动会上发布的《促进西北新能源高比例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储能发展和电力跨省跨区交易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指出:一方面,一些省份储能存在过剩,发电侧新型储能“建而不用”、共享储能租用不足;与此同时,一些省份储能存在不足,例如陕西等地的储能整体投资意愿低于政策规划期望水平。中国能源研究会双碳产业合作分会相关专家认为,这一矛盾存在的本质原因是不同储能作用的时间尺度不同,用“一刀切”式的新能源配储政策无法匹配电力电量平衡的全部需要。对此,上述研究报告提出“初期靠补偿、远期靠市场、创新储能商业模式”的方案以解决储能的经济性问题。初期,应通过区别调用、完善补偿标准、拉大峰谷价差等方式,探索完善发电侧、电网侧与用户侧储能的补偿机制。远期,应推动储能通过参与电能量、辅助服务、容量等市场,形成多维度收益结构,同时增加储能参与跨省区交易的自由度,在拓宽储能收益空间的同时,借助储能增强省间互济能力。上述研究报告还建议,西北应科学制定储能规划方案,结合不同时间尺度下储能的功能特性与电力电量平衡需求,解决新能源配储“一刀切”可能导致的储能规划方案与平衡需求的错配问题。在跨省跨区交易方面,研究报告指出,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西北地区逐渐从传统能源外送转型为重要清洁能源外送基地,但新能源的发电特点、经济性不同于传统能源,原本框架协议下的外送存在不同地区政府部门间协商困难、外送通道配套电源经济性不足、打捆比例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影响新能源的外送效率。此外,由于西北常规电源装机增速不足,高峰电力平衡对新能源依赖度较高,新能源随机波动特性导致送端省份难以准确预测发电能力,在电力保供的要求与传统中长期合同刚性执行的考核压力下,导致跨省区新能源外送存在惜售现象。报告还提到,现阶段绿电配额结构性矛盾突出,由于外送可再生能源无法计入送端省份的配额指标,进一步导致部分送端省份新能源送出意愿降低。技术和管理都必须创新“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前途在新能源,从西北的角度看,出路是外送、短板是储能。”在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省能源局原局长蔡刚看来,应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通过市场规则来保障通道的稳定可靠输电,保障绿电比例稳定上升。来自西北地区的业内专家表示,目前西北直流外送新能源占比约33%,国家提出的要求是50%,未来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都必须通过创新才能实现该目标。据了解,近年来,西北创新“能量换容量”“新火互济”中长期交易品种、创新中长期“弹性交易”机制、建成“主体全覆盖,连续全开市”的“省间+省内”调峰辅助服务市场。这些尝试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23年,弹性交易累计增送158亿千瓦时,占跨省交易电量的61%,高峰时段实现支援电力350万千瓦;区域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累计增发新能源658亿千瓦时,年均提高新能源利用率4.6个百分点。对此,上述专家建议大力推广西北的弹性交易机制,让新能源充分利用系统的调节能力。此外,可以适当提高受端省份的可再生能源消纳配额指标,进而促进其购买西北绿电的积极性。与会专家提到,西北在区域互济上有很好的传统,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是推动需求侧参与跨省区交易,在发用两侧同时开展电力互济。另外,目前陕西省重点用能企业在全年用电量的30%必须购买绿电或者绿证的政策刺激下,省内绿电绿证的交易活跃度大幅提升,建议加快完善多年期绿电交易在操作上的具体规则。送受双方应充分考虑自身需求新能源外送比例取决于直流输电曲线和直流配套电源的结构,不能简单固定。与会专家表示,稳定、高比例新能源、价格三者在外送中难以平衡,建议在规划外送通道时,送受双方应充分考虑自身需求后再来考虑配套的电源的配置——是要稳定,要新能源,还是要价格。此外,来自受端的专家介绍,省内有很多外向型企业,绿电需求强烈,但目前绿电供应不上,未来希望能从西北购入更多的绿电。与会专家建议,需要统筹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地方政府之间的跨省协议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通过市场化交易来实现更大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送受端资源的充分竞争,通过竞争的方式来实现更大程度的西部省份清洁能源的消纳。专家还建议,在跨省交易区域市场基础上开展跨省绿电交易,通过发现环境溢价的增值价格去保障西电的外送。中国能建西北电力设计院副总工杨攀峰建议,可考虑让沙戈荒外送直流配套的电源参加受端电网平衡,由受端省份直接调用,减轻送端电网的调峰压力。另外,建设联网通道可以促进省间互济,具有明显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但实际落地遇到通道利用小时数低的问题,建议进一步扩大互济通道规模以促进新能源消纳及电力保供。“各方诉求不同,比如送端关注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的考核,受端关注外来电的落地价格和绿电比例。”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清洁电力项目副主任刘明明认为,在全国一盘棋的战略下,协同发展能带来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助力地方电力部门实现更可靠和更经济的低碳转型。西北在协同方面的实践,比如中长期弹性交易、“电量换容量”“新火互济”等创新机制,支撑了新能源在高比例发展的同时维持95%的利用率,这些都将为国内其他地区的能源转型提供借鉴。 |
启盈配资 网站地图